03 Jul 来认识一下翻车鱼——Mola Mola!

小编今天我不高谈阔论、不讲课,不谈大道理,只是想跟各位来分享关于翻车鱼的知识~因为现在的巴厘岛进入了翻车鱼旺季,许多潜水员都慕名专程来这里潜水,就是希望能有好运气来一睹它们的风采! 翻车鱼简介: 名称:早前因渔民常见到它们浮上海面侧翻晒太阳,因此就有了“翻车鱼”这个名称;而又有人称它们为“太阳鱼”,话说是因为它们侧身躺在海面上让太阳照射,好似海中的一颗太阳。另有人称它们为“曼波鱼”,这是根据它们在海中的泳姿就像是在跳曼波舞一样而得。 体型:长3m,上下两鳍间最多可长4.3m。 体重:最重可达2吨(是的,你没看错)。 体色:取决于原产地,通常是灰色、白色或棕色。 主食:水母,甲壳类动物,小鱼和浮游植物。 寿命:平均在10年。 分布:世界各地温带和热带海域。   有关翻车鱼的小知识: 它们是世界上最重的有骨鱼类。 雌性翻车鱼一次产卵时可产出3亿颗卵——无鱼能及,这也是它们为什么游动速度缓慢但不会灭绝的原因;但可惜的是只有1%可以存活下来。 它们的天敌有:鲨鱼、杀人鲸、海豹和海狮。 当在海面游泳时,常常会因为顶上那高大的鳍而被误认为是鲨鱼来袭。 身体表面的寄生物是它们的烦恼之一,据研究通常会有超过40~50种不同的寄生物会附着在翻车鱼的体表上。但会有其他小鱼环绕在它们身边饱餐一顿,或是它们会选择跃出水面来试图击落寄生物。 翻车鱼没办法闭上嘴巴(认真的,嘴巴真的合不起来,不是一直在讲八卦……)。 巴厘岛赏翻车鱼的季节为每年的7月至10月。 在17世纪的日本,捕获来的翻车鱼是可以拿来当成税金来缴交的。 在巴厘岛这里,能看到它们的最佳地点位于帕尼达岛。   小提示: 如果在潜水时你很幸运地遇到了翻车鱼,别怕!它们常常抱持着好奇心想观察潜水员的一举一动,但实际上它们是很害羞的~不过身为潜水员的我们,是不可以触碰它们的(其实不只翻车鱼,而是所有的海洋生物),要不然一不小心可能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各位看过它们美丽的身影吗?欢迎在下面分享您的经验!    

Read More

20 Jun 小孩子也能潜水!系列之三

在这“小孩子也能潜水!”的系列中,前两篇我们介绍了两个PADI为孩童设计的项目:泡泡小勇士(Bubblemaker)和海豹队(Seal Team),而在这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来讨论PADI另一个项目也很适合孩童的潜水项目,不过年龄限制为10岁或以上——PADI体验潜水(Discover Scuba Diving,简称DSD)。 一般上来说,小编我不会称DSD为一个课程,反之我会称作它为一个项目:因为跟泡泡小勇士或海豹队相比起来,DSD的要求较为宽松,来参与的学员是以“体验”潜水的乐趣为主,而在项目结束后并不会获得证书,仅有奖状一张以证明学员顺利完成了一次体验潜水。不过有趣的一点是,DSD不仅可以在泳池里进行,还可以在海湾、甚至是出海船潜也行!因为在整个潜水的过程中,一名合格的教练将会全程亲自指导与监督,为的是学员们的安全。 学员们将会在DSD这个项目中学习如何使用面镜、蛙鞋、气瓶、浮力控制装置BCD以及调节器,且在适应了水下呼吸的感觉后,另外学习3项技巧:调节器排水,调节器寻回和半面镜排水,并了解如何平衡耳压、如何使用各装备、监控气瓶残气量,和水下沟通手势等等,以利学员们能在水下自我解决大部分问题。教练/学员比例的话,在泳池内是1比8,在开放水域的话则是1比4,不过我们则自行把比例缩小至1比2,除了确保安全无虞之外,学员们也能按照自身状况来适应整个节奏。深度的限制则为6米(泳池或海湾中)或是12米(开放水域/海洋中)。 家长们可在让孩子参与此项目后,视情况来决定是否让他们成为正式的开放水域潜水员,反之亦然;我非常建议各位,不论是孩童或是大人都好,在决定报名上OW课程之前,先来一次体验潜水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兴趣,或是了解自己的身心理能不能承受一定的压力:18岁以上的成年人也可以参加PADI体验潜水。 循序渐进,好酒沉瓮底。  

Read More

13 Jun 小孩子也能潜水!系列之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PADI为小孩子们设计的3项潜水项目中之“泡泡小勇士”,而在这本系列的第二篇里,我们来浅谈另一个的潜水项目——PADI海豹队(Seal Team)。不过在开始介绍之前,有一件事情要先让各位看倌了解:学员不必先上泡泡小勇士课程之后再参加海豹队,换句话说这两个项目是独立分开,而不是循序渐进的,无需像先考OW后再考AOW这样。 PADI海豹队提供给8岁或以上的孩童学员们一个在封闭水域中使用水肺潜水装备的机会,跟上一篇所介绍的泡泡小勇士一样;不过海豹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上课时数较长,技巧较多,随之而来的乐趣也更为丰富。在这个项目中,学员们会试着去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像是包括了手电筒的使用、水中摄影,和体验无重力感的水中漂浮,而在接下来还会有一些“专业任务”,例如沉船、夜潜、水下导航、中性浮力和环保意识等等。在教室课程部分中,学员们会先学习有关技巧的理论并完成笔试内容,不过这过程充满乐趣:利用卡通、漫画、游戏和有奖征答的方式来保持学员们的兴趣。于是跟泡泡小勇士相较起来,海豹队就会多出了课堂理论的部分。 顺利完成课堂知识部分后,就会带学员到游泳池进行水中“任务”。先完成了前5项“任务”后即可成为“海豹队员”,需时差不多在1小时左右;而在完成接下来的另外10项“任务”后,将会晋升至“海豹队长”,完成记录后将颁发证书以及奖品。而这些活动都是在游泳池中完成,不像泡泡小勇士可到浅水海湾中进行;但深度限制会从2米增加为4米,因此报名参加的孩童们必须不能怕水。而教练/学员比例则跟泡泡小勇士一样为1比6,但如果因“任务”需求而需要到达2米以下的深度的话,比例将会减小至1比2。 虽然只要年满8岁即可参加PADI海豹队课程,但小编我还是会建议各位家长们试着先让自己的小孩参加泡泡小勇士,待项目完成后观察他们对潜水这项运动是否真的有热忱,再进行海豹队:原因是海豹队所需时数较长,要求也较高。那如果在完成泡泡小勇士之后,小孩子表现了极高的兴趣的话,那PADI海豹队将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Read More

09 Jun 小孩子也能潜水!系列之一

咱们华人普遍对水有忌讳,老一辈的人总认为小孩子能离水边越远越好,要不然不会有好事发生;也因此大多数人到了20多岁却连游泳都不会,想来学潜水时才发现原来你要先会游泳才能过关……(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有些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老实说,学潜水是需要会游泳的!”)不过小编我这次不打嘴炮、不说没建设性的话,反之这系列将来跟大家讨论如何让孩子们爱上潜水!向大家介绍PADI为孩子们设计的三个项目,分别是:泡泡小勇士、PADI海豹队和体验水肺潜水。 PADI泡泡小勇士(Bubblemaker)是专门为8岁或以上的孩童所设计的潜水课程项目,提供他们接触水肺潜水装备的机会(包括了面镜、蛙鞋、气瓶、BCD和调节器),并带领他们在封闭水域中体验吐气泡的乐趣;封闭水域的意思通常指水深不超过2米的泳池或海湾,让学员们能够站立就离开水面。虽说他们不需要在事前具备有关水肺潜水的知识或技巧,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教练还是会在正式开始课程前,先评估各位是否怕水。教练/学员比例与成年学员课程的比例相较起来还小:在泳池中为1比6,而在海湾中则为1比4。 在这水肺潜水的基础入门课程当中,孩子们将会了解各项装备并学习如何使用它们,而在熟悉了之后就会让他们自己尝试去使用。在教练的指导与监督下,学员们会学习如何平衡耳压,面镜与调节器的排水以及有效率地在水下呼吸。而因为孩童身形小,所以我们提供的一切装备都是童装尺码的~而课程顺利结束后,每位学员都会获得一张“泡泡小勇士”证书,并由教练协助来完成潜水日志以记录这人生光荣的一刻! 总体来说,如果一个小孩才刚学会游泳但喜欢玩水,或是家长有意让孩子接触潜水的话,那这个PADI泡泡小勇士就再适合不过了~单次的课程,上课时数也才短短1、2个小时,纯粹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在水下呼吸的神奇感觉!那如果他们在这个课程结束后,对潜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更上一层楼的话,可以考虑继续参加下一个课程项目:PADI海豹队,另一个为8岁或以上的儿童所设计的潜水课程,小编我将在系列之二中再来跟各位详细介绍;各位看倌也可以在以下把有兴趣的话题或想法与我分享,我会在下一篇和大家交流哦~

Read More

08 Jun 想潜水却遇到晕船了,该怎么办啊!

晕船,相信没有人喜欢这种感觉吧……不过有时候一趟潜水行程会包括乘船前往外海潜点的路途,要不然就是在出水后浮在海面上等船长来接,但一直有浪往你身上打;结果呢?把一早在酒店吃的豪华自助早餐全部吐光了。可是你却也不想因为避免“喂鱼”,而每次潜水都只选择岸潜或是只需坐船几分钟就到的潜点,或你心里明白海上状况对你来说过于折磨,而要忍痛取消潜水行程。但有些人就很幸运的不用体会晕船这痛苦的折磨:当船上每个人都吐到醉生梦死的时候,那种人还手拿一杯鸡尾酒待在船尾吹海风(愤恨啊!)。是的,人生就是如此不公平……因此呢,小编我要在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些防晕船的技巧与心得,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1. 晕船药 晕船药的取得方法十分方便,可从医生那里获得、去药房购买,或是到便利商店去看看也可能买得到,而且通常市面上的晕船药都十分有用。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是许多常见晕船/车药中的有效成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相当安全,在服用时遵照包装上的说明书指示即可;如果不放心或不确定的话可先行与医师咨询。而由于服用晕船药是一种预防性的方法,故需在上船出发前30分钟服用;有些人会在晕船症状开始发生时才服用,不过通常为时已晚。 2.防晕手带(Sea bands) 这是一种配戴在手腕上的一种橡胶手镯,上面有一颗小橡胶颗粒,透过戴在手腕上来对穴位施压来达到止晕的效果。(有点类似中医里的穴道按摩)这种方法无需吃药,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采用,无须担心副作用的问题。但防晕手带的效果不一,主要还是因人而异,或许各位可以试试看? 3.柑橘類水果 食用柳橙、橘子和柠檬等富含柠檬酸的水果能够缓和胃部的不适并预防恶心的感觉发生。这种方法能够在你开始晕船而感到不适后采用,因此下次去潜水时不妨带上一包新鲜的橘子吧!方法为拨开果皮后闻一下那芬芳,或是挤几滴柠檬汁到水里喝下,顺便补充水分。柑橘精油也有相同的作用:在手帕上沾些精油并放在口鼻上呼吸,这样就可以重复地多次使用。 4.充足的休息 有时候前晚一顿好的睡眠就能使你避免晕船。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登船那一刻因为前晚没睡好而精神不济,或是喝太多了导致还在宿醉的话,当那些海浪拍打船身使你左右摇摆时,十有八九你会晕船,而且症状应该不轻……所以在出发的前一晚睡个好觉吧,等到潜完水回来再出去喝几杯来庆祝今日精彩的潜水行程也不迟! 若你选了以上的某种方法却不见效,试看看同时尝试多种方法吧,或许你会找到属于你独家的防晕船之术~还是说各位有其他的祖传秘方来对付晕船吗?欢迎在下面分享讨论!

Read More

05 Jun 潜水时该不该带上浮潜呼吸管?

关于在潜水时到底要不要带浮潜用的呼吸管这个问题,目前看起来是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个共识的。当我们在教课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呼吸管是必备的,但平时自己好玩而去潜水的话就不一样了:有人会带,有人把它扔得老远。也因此当你想要在一群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之中讨论这个话题的话,心脏要够强,嗓门要够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妄想解决这千年难题,不过将会列出戴上呼吸管的优点和缺点;剩下的就是各位看倌的事啦~ 优点: 如果是做岸潜的话并有一段较长的游动距离来抵达潜点的话,有根呼吸管可以使得你不必浪费气瓶中的空气,也可以游得很轻松。 如果想要从水面评估潜点状况(能见度/水流强度)的话,例如船潜入水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上面镜和呼吸管下水去一探究竟。那如果结束潜水回到水面上,需要等船来接你或是自行游回船上时,呼吸管就显得格外有用,尤其是在稍微有浪的地方。如果这时没带呼吸管,你可能会因为要安全的待在海面上而把空气用尽,这样会很伤装备,也不利于身心状况。 当进行潜水员拖带的时候,使用呼吸管将有利于你调整在水面游动的姿势;必要时也能够帮助受惊的潜水员在碎浪中保持呼吸。 缺点: 对新学员来说,呼吸管和BCD的充气阀很容易搞混:同样在左边,一样垂在肩膀到左胸前附近。 且在刚开始学潜水的时候,胡吸管总是使 面镜脱戴这项技巧变得复杂,原因在于呼吸管会卡在面镜与绑带之间,或者会扯到各位亮丽的头发。有时甚至会跟BCD的肩带缠绕在一起……总体来说它有些不方便,也有点无法理解为何如今的制造商还没办法推出不会扯头发的呼吸管夹。另外一点是这些夹子要嘛没办法确实紧扣呼吸管,要不然就是一下子就坏了、断掉了。 呼吸管在水下还会增加而外的阻力,以至于在对抗强流时会造成面镜的松脱;采取背滚式入水时,如果夹子没扣好,那管子就很有可能会从面镜上脱落跌入海底。 至于有部分潜水员会直接讲得很坦白: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带呢?从没遇到以上的情况啊!(很好,算你运气好,但人生可不是天天过年哦~)   虽然我们从没为这个“该不该带呼吸管去潜水”的问题提出一个正式的解答,但说实话正反方皆有其道理。也因此基于这现象,有些潜水装备制造商发明了可折叠的呼吸管,一种可以缩小到像曲棍球一样放进BCD口袋,需要时再取出使用的呼吸管,十分妥协的方法啊!但说到底,个人的喜好不一,小编我本身是一直把它别在面镜上的啦,你呢?

Read More

16 May 开放水域(OW)系列之最终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每个人来学潜水的原因和初衷可能都不一样。热爱运动、对大自然痴迷、觉得新奇、想认识71%的海洋世界,或是因为被刺激、想考个证拿来炫耀都好,既然都来学了潜水,成为一名合格的开放水域潜水员后,当初的那份感动与坚持还请别忘记。 任何一项技能,久不做了,不用了,对它收悉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下降;水肺潜水也不例外,今天你考到了这张证,回家一两年之后,应该是什么都忘记了。我知道有时候这是被迫的,生活/工作/家庭/学业…… 想放个假出来潜水并不简单,但只要有心总能够让目标实践的!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在水下再相见~ 持之以恒,锲而不懈,共勉之。

Read More

30 Ap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7:还想在水下待久一点……

一次潜水的时间长短,除了取决于事前的潜水计划所安排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潜水员本身的耗气量。一支满的气瓶200bar,扣除预留的50bar不用(以备紧急时使用),通常我们能用的空气量为剩下的150bar;而如何尽我们所能来将这150bar的空气用得越久越好,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为什么我和我的教练用的同样都是200bar的空气瓶,可是潜了30分钟之后我只剩下70bar,教练却还有110bar?”许多学生在刚学潜水的时候,都会遇到空气用太快的困扰,导致潜水时间过短而潜得不尽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了解到潜水最根本的性质即可:我们靠着背上的那支气瓶在水下呼吸,各位呼吸得越快,换气的频率越高,空气的使用量就自然而然会加快。举个例子,两辆都加满了油且型号一样的车,一辆一天到晚跑高速,另一辆只在市区里溜达,哪一辆比较早需要加油?当然是第一辆了。因此我们了解到在潜水时要缓慢、深长地呼吸,可以的话就在脑中给自己数个节奏“吸,吸,吐,吐”来维持换气的频率,不大口喘气或做效率低的浅短的呼吸。另外一点就是保持身体的流线型,减少与水的阻力,这样就可使自己不会过于费力而提高呼吸频率。 还有,对浮力有良好的控制也能改善此问题。任何加入BCD里面的空气皆来自气瓶,而且一旦进入了BCD后,那些气体的唯一出路就是透过排气阀进入海水中,我们就没法用它们来呼吸了。于是乎我们要更精通于如何用呼吸来调整浮力(吸气上升,吐气下沉),尽量减少往BCD里充气的次数,且每次充放气的时候微量调整就好,耐心地体会浮力的变化。 不过这些诀窍会随着自身潜水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而慢慢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这也是为什么资深潜水员能够比新手在水下待的时间多上许多。No pay no gain~

Read More

23 Ap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6:保持流线型很重要~

来跟各位分享一个小秘密吧:其实小编我最大的志愿是成为一名民航机机师,即便到现在当了潜水教练也还是一样。大家想想看哦,一个人既有能力在路上走,也能在水里游,又能在天上飞——霸气!身为最高等动物的人类,不就应该要有如此壮志吗!不要说我痴人说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什么的,可能再过不了多久,要跟我一起潜水的机会就没有咯~(好吧,题外话扯太远了,让我们来回归正题……) 粗略来说,当我们在向前潜游时,有一个很关键的物理现象会作用在我们身上,那就是 流体力学(Fluid mechanics)。其实流体力学的影响时时刻刻都在,不过当我们在走路或跑步的时候,其作用力过小(空气密度小 / 速度低)以至于被我们忽略掉。详细的部分这里不说,因为这里不是物理教室,我也不是物理老师…… 不过各位可以先在脑海中想象一架飞机,当它在起飞升空阶段时,总是前轮先离地,机鼻部分先起来指向天空,待速度够快而产生足够升力后,整个机体才离开地面,进入接下来的爬升阶段。爬升,顾名思义就是“爬着上升”,这时候整个飞机是倾斜往上走的,不像直升机那样机身保持水平升空;而在飞行途中要转弯的时候,飞机向左倾斜就开始左转,向右倾斜就开始右转,顶多利用位于机尾上垂直尾翼的方向陀来催动倾斜开始。好了,我知道各位看倌已经不耐烦了,为什么一个潜水博客会写一大堆关于飞机的鬼东西?! 注意,重点来了认真听:潜水跟飞行的相似度多到出乎你的预料。 潜水员靠着用脚蹼(或称蛙鞋)踢水来产生推力,这点很像飞机利用机翼下的发动机来产生推力。不与地面接触,使得我们不能依靠传统与地面的摩擦力来改变的方向/航道。种种因素让我们在潜水的时候,能够参考飞机如何飞行来使到自己的潜水技巧更为熟练。飞机流线型的设计,告诉了我们如果能够把残压表、备用二级头和其他仪表组妥善收纳,将会使我们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从而能够省力;想要转弯时,与其用手在那边划水(这时潜水,不是在游泳哦~),不如把身子一倾,头摆向你要去的方向并保持踢水,自然而然地你就会去你想要去的方向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身体与海底平行游动。很多学生刚开始学潜水的时候,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会越游越高,即便一开始是中性浮力但还是一直往上飘,然后就把BCD的空气放光砸在珊瑚上…… 看看飞机起飞就知道,想爬升便把头往上指,巡航时机身保持水平:潜水也一样啊,只要保持趴平的姿势,踢水所产生的动力只会依照身体的轴线把你向前带动。了解吗? 或许我就是因为想开飞机,所以现在先来潜水?!

Read More

14 Apr 开放水域(OW)系列之5:像个太空人一样体验失重!

想当一位太空人吗?很多人小时候就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太空人在宇宙中遨游,只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变得越来越现实,发觉人要脚踏实地过日子才有饭吃:梦想不能拿来吃你说是吧?于是毕业后就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群看到都觉得腻了的脸,做着一堆恨不得放一把火烧毁的工作;一周瞎忙个五天,兴奋地计划着放假了要做些什么好玩的事,但到了周末却只想懒在家里哪都不去…… (不好不好,太多负能量了,得赶紧转个话题。)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水肺潜水其实是真的跟在太空漫步很像:听着自己从气瓶里呼吸的声音,完全失重的漂浮,喘着厚厚的衣服,背着有一点重的装备……所以你看上面这张图,在美国国家太空总署NASA培训太空人的基地中,当太空人在上路之前要先体验失重状态的话,就是跳进大泳池里来模拟的,学习如何在无重力状态下完成任务后再上太空。周围有一群人看到没?他们就是水肺潜水员啊~是不是!有没有?!儿时的梦想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原来潜水跟上太空是同样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是看鱼,一个是找外星人啦。) 但为什么潜水的时候会体验到“失重”呢?很简单,因为—浮力。Fb = ρgV,Fb 代表浮力,ρ 代表液体的密度(在海里就是海水的密度了),g 为引力常数,V 则代表了你身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在我们身体所受到的向上的浮力等同于我们的体重向下的重力时,这时我们所受到的作用力将会为0。既不上也不下,失重是也。 不过有稍微一点点不同的是,在水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我们的浮力,有需要上浮一点点就上浮一点点,想要下沉一些些就下沉一些些。如何做到呢?这就要回到上面的浮力公式了。看看等式的右边,海水密度 ρ 我们不能改变,引力常数 g 我们也没办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体积 V 了。通过吸气使胸腔扩张来让自身体积增加,V 变大了,等式左边的 Fb 浮力也就变大了;这时作用力不再平衡,于是我们就会开始往上浮。而如果要稍微下潜一点的话,道理也是一样的:吐气来让胸腔缩小,V 变小了,Fb 也就减小了,于是乎我们就可以下潜了。 其实在PADI课程体系中,有一门专业课程叫做 顶尖中性浮力(Peak Performance Buoyancy,简称PPB),而在这门课程中学员们将会详细的了解到呼吸对于浮力的调整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错,潜水是要靠呼吸来控制浮力;听起来很无厘头,不过我会建议来学潜水前先去学拉梅兹呼吸法。 吸~~~吐~~~吸~~~吐~~~啊…………………………..

Read More